天津日报记者 刘莉莉 王洋
国庆假期,随着“戏聚天津·无处不沉浸”的火爆出圈,整座津城变身为一个无边界的大剧场。
在金街,惊喜邂逅经典话剧《日出》的剧中人;在意式风情区,聆听美妙的意大利歌剧《茶花女》;在古文化街,欣赏曲艺剧《海河故影》……从剧院到街头,各种沉浸式演艺活动在津城上演,“无处不沉浸”带给游客难忘的戏剧之旅,也成为一道美丽的文旅风景。
天津,是“戏曲大码头”,是“中国话剧的摇篮”,是“曲艺之乡”,是一座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多元并蓄的“戏剧之城”。
鼓楼广场演艺灯光秀。天津日报记者 姚文生 摄
从“天津戏剧”到“戏聚天津”,由“戏剧”到“戏聚”,“津”品力作不断涌现,中外名家名团纷纷来津,四海宾朋拉着行李箱奔赴戏剧之约……
这座被戏剧浸润的城市,正通过“全域沉浸”的创新模式,打造“戏聚天津”城市名片,书写着津派演艺文化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无处不沉浸:城市舞台打破观演边界
天津是一座戏剧名城。
自古以来,这座南北通衢的水陆码头便引得各路名家来此竞技,能否在天津唱红,成为检验其艺术水准的试金石。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天津独一无二的戏剧生态,也迎来戏剧舞台的多元绽放。
近年来举办的天津戏剧节,以其深厚的艺术聚合之力,吸引诸多海内外名家名团名作齐聚津城。去年天津戏剧节共上演84部、340余场演出;今年天津戏剧节再度扩容,将奉上98部、417场演出。
天津的舞台争奇斗艳,不仅有现代的大剧院、百年戏楼、相声茶馆、新兴小剧场,更将海河畔、街头、公园打造成“无处不沉浸”的城市大舞台,让游客在惬意的城市漫游中邂逅戏剧,感受融入城市肌理的戏剧风华。
听,典雅的欧式廊柱间正流淌着百年咏叹——
漫步在意式风情区马可波罗广场上的游人,循声便能邂逅角楼露台上的“茶花女”“费加罗”。这是天津歌舞剧院在意式风情区“实景开唱”歌剧《茶花女》《费加罗的婚礼》。与这里隔街相望的,是“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李叔同的故居。他曾于1907年演出《茶花女》,迈出了中国人话剧艺术实践的第一步。当咏叹调响起,游人感受到的不仅是歌剧的魅力,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深度与厚度。
看,一场跨越时空的戏剧对话在金街上演——
在金街大铜钱广场上,戏剧大师曹禺名作《日出》中的“陈白露”“方达生”等剧中人款款而来。这是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在《日出》故事的诞生地演出。游客驻足在百年商业老街,也能一窥这座城市的戏剧芳华。
学,一次原汁原味的曲艺教学在津门故里开讲——
“都说‘天津人天生会唱快板儿’,今天我就现场教您唱!”国庆假期,天津市曲艺团的演员们在古文化街戏楼下向现场游人发出邀请。逗趣的相声、悠扬的时调、醇厚的大鼓,让游客在津味曲艺中感受天津风土人情。
游,拥有89年历史的中国大戏院以“国庆游艺会”的形式焕新亮相——
中国大戏院打开尘封多年的二楼阳台,推出系列快闪秀,京剧《贵妃醉酒》美轮美奂;情境式展览《名伶之路》带领游客追溯梨园往事。这座历史风貌建筑变身为可游、可感的活态博物馆。
北京游客李炜说:“站在故事发生的地方,每个角落都在演绎剧情。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让观众穿越时空,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艺术的共创者。”
意大利外教阿尔贝托不禁感叹:“天津的多元文化让我惊喜,天津人的热情让我找到了家的感觉。”
“这样的旅游经历给我们留下一段难忘的、可收藏、可分享的天津记忆。”河北省游客周秋华开心地说。
今年“十一”期间,“戏聚天津·无处不沉浸”沉浸式演艺活动相较去年再度扩容升级,串起中国大戏院、古文化街戏楼、鼓楼广场、五大道等九大津城文旅地标,打造“戏剧漫游”地图,通过话剧、歌剧、演绎展等多元演艺形式,开启文旅融合新玩法,让戏剧变得更为可感、可触、可参与。
当戏剧打破传统剧场的边界,游人在移步换景间入戏,天津已然成为一座“人人入戏、处处有戏”的城市剧场。人们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绽放的城市舞台间品味城市文化,感受“戏聚天津”的独特魅力。
守正创新:从“戏剧”到“戏聚”
天津是戏剧的沃土与摇篮。从戏剧演员的试炼场,到戏剧艺术的培育地,从“天津戏剧”的底蕴传承,到“戏聚天津”的包容共生,天津的戏剧艺术在守正创新中迎来变革升华。
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来自生活。走下剧院舞台、走上街头的表演方式,让演员在接地气的表演中,感受文艺创作的活力。
“到群众中去演出,面对面地感受观众的反应,可以更好地提升演员的表演能力、创作能力,也能更好地感悟为人民创作的初心,这也是提升我们文艺创作的鲜活养分。”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夏炎说。
“对院团而言,沉浸式演出拓展了歌剧艺术从剧场向城市开放空间延伸的演出边界,创新艺术表现形式,扩大了艺术受众覆盖面;对演员而言,角楼实景演出让演员近距离感知现场观众反馈,互动体验增强了表演感染力,为演员提升专业素养与临场应变能力提供了广阔实践平台;对艺术创作而言,意式风情区独特的建筑景观与深厚的文化氛围为创作注入灵感,为未来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天津歌舞剧院党委书记、院长郑芳说。
日益浓郁的城市戏剧氛围,观众日益提高的戏剧欣赏水平,都在不断激发本土文艺院团的艺术创作生产力。
据天津演艺网统计,从2015年全年935场演出,到2024年全年11453场演出,再到2025年上半年约7000场演出,天津以戏剧演出为代表的演艺市场越发火热。话剧《大饭店》、音乐儿童剧《敦煌·九色鹿王》、歌剧《洛神》等“津”品力作接连涌现。
国庆假期,天津首座环境式音乐剧剧场“牛奶剧场”在南开大悦城亮相。它拓宽了“演艺+”的形式,以“购物中心”加“剧场”的新兴业态,丰富市民观赏戏剧渠道,推动戏剧艺术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并为城市文旅商融合注入鲜活动能。
这里的“开台剧目”——环境式音乐剧《无刃之镜》,由天津青年友好使者艺术团创排,以极强的互动性打破了舞台与观众间的“第四面墙”,让观众和演员共同演绎一个家国情怀与人性剖析的故事。这种充满新意的演出模式,受到许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热情欢迎。该团团长程悦说:“我们希望为观众带来新的戏剧生活方式,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天津深厚的戏剧基因,让更多人在全新的观演体验中爱上戏剧、爱上天津。”
《无刃之镜》剧组会聚了天津、北京、上海三地优秀青年音乐剧编导和演员。越来越多的戏剧人才共“聚”天津。
从一城到京津冀三地,戏剧也正以其独特的方式探索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2025天津戏剧节开幕大戏《白蛇·喜见升卿》,一台演出汇聚京津冀三地7家文艺院团同唱三大剧种——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呈现出三地文艺力量的深度交融。
“这次演出既是展示,也是学习,让三地文化艺术交流与互鉴进一步加深。”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赵涛坦言。“这场演出既展现了京津冀戏曲融合的成果,也体现了天津这座戏剧之城的文化担当与艺术水准。”参与此次演出的天津京剧院梅花奖得主王艳说。来津开讲戏剧大师课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表示,期待与天津院团合作,共同打造更多优质戏剧作品。
三地戏剧人为“戏聚天津”注入源源不断的创作活力。
近期,北京歌剧舞剧院舞剧《破冰》将在天津开启新一轮巡演。该院党委书记杨照珩表示:“天津是戏剧重镇,这里的观众爱戏、懂戏。我们非常重视此次天津站的演出,也将在演出前对剧目进行精益求精的打磨,以便更好地向天津观众展示成果。”
一场以戏剧为名的艺术交流正从京津冀业界辐射到高校学子,在更广泛的领域收获戏剧的青春力量。
2025天津戏剧节开设了京津冀校园戏剧邀请展,精选三地高校中具有代表性的戏剧作品进行集中展演,展示京津冀高校戏剧教育的创新成果,以此搭建三地高校之间艺术交流的桥梁,促进区域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共同繁荣,助力青年戏剧艺术人才成长。
以文润城:戏剧与城市共生共荣
戏剧在津沽沃土的滋养中,不断开花结果;城市又通过戏剧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
以戏剧之美育人,彰显戏剧力量。
连续举办多年的天津戏剧节子项目——天津大学生戏剧节中,每年都有可圈可点的学生作品涌现,有的致敬经典,有的以校史为题,还有的诉说城市情结,学子们在戏剧里体验人生,收获感悟。
“今年推出了首届天津中小学校园戏剧节,意在实现戏剧氛围的全年龄段覆盖。我们通过名家讲座、工作坊、原创展演等方式深入校园,开展一系列普及与传承戏剧艺术的交流活动,并创新将红色主题课本剧搬进津门红色地标。”北方演艺集团艺术生产中心副主任郑淋说。天津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李阳曾多次走进校园辅导学子,他直言:“戏剧给孩子们带来正能量,孩子们也给戏剧注入新活力。”
以戏剧之美传递文化,让生活越来越美好。
“天津不仅有美食、相声,还有好看的戏剧。”频繁走进剧场,享受戏剧生活的市民胡金燕对此感触颇深,“自从有了天津文化惠民卡,我看戏的频率越来越高了。”
天津文化惠民卡在全国首创“变补贴院团为补贴观众”,以真金白银的实惠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剧场。今年戏剧节所有演出剧目均支持使用天津文化惠民卡购票,观众购票最高可享受320元政府补贴,让高品质戏剧艺术走进百姓生活,实现“全民参与、全民共享”。
当戏剧脉搏与城市节奏同频共振,“无处不沉浸”戏剧演艺活动有效拉近了高雅艺术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戏聚天津’的浓厚氛围以及天津戏剧节的品牌效应形成了文化聚合之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乃至全世界知名院团来津。从‘戏聚’到‘人聚’,提升的不仅是天津‘戏剧之城’的影响力,更增强了城市文化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也不断提升天津人对家乡的自豪感。”北方演艺集团市场营销中心主任任博说。
以戏剧之美滋润城市,让城市越来越有魅力。
从“天津戏剧”的薪火相传到“戏聚天津”的万象更新,这座城市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让戏剧成为解码城市文化的密钥。
拉着行李箱来天津看戏,走进这座城市逛吃、赏玩,已经成为一道新的文化风景。
南京戏迷王悦为了看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演出经常来津,每次她都感叹地说:“天津不仅好角儿多,而且观众很懂戏、很热情,剧场氛围也非常棒。”
“全国很多地方的观众坐火车、坐飞机来看咱们天津的戏。”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团长赵秀君介绍,这些外地观众来津不只是看戏,还游览津城,比如到古文化街感受天津民俗,去五大道参观名人故居,他们因喜爱戏剧艺术来到天津,进而感受天津、了解天津、爱上天津。
据统计,自去年“十一”黄金周首演以来,户外版话剧《日出》已成功演出近60场,累计吸引观众超6万人次。伴随着户外版《日出》片段的常态化演出,金街大铜钱广场——这个承载历史记忆与现代繁华的交汇点,已然成为天津标志性的沉浸式演艺新地标。在这里,每个周末都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打卡体验,不仅点燃了城市戏剧的热情,更滋养着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情怀。
河海津韵传文脉,沽上艺苑聚知音。这场以“戏聚天津”为名、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戏剧盛宴,正在成为新时代的“戏聚”高地,不仅为全国观众带来高品质艺术享受,也将天津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每一次相遇,都谱写成永不落幕的戏剧篇章。
按天配资-国内配资官网-免费炒股配资-炒股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