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463篇原创文章,作者:阿登的苦林。
作者简介:阿登的苦林,山东人,喜欢二战及冷战军事,尤其是太平洋战争、苏德战争和冷战武器装备,曾在“空军之翼”等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
正文共约7600字,配图14幅,阅读需要17分钟, 2025年10月5日首发。
图1.1941年时的一幅英国宣传海报,呼吁继续向苏联运送物资
1942年圣诞夜,英国皇家海军O级驱逐舰“顽固”号(HMS Obdurate)的舰员们正在冰岛东海岸塞迪斯峡湾的锚地里悬挂圣诞装饰。自当年9月份该舰服役以来,他们便在北极圈内执行护航任务,甚至远赴苏联北部海域,掩护低速航渡德军盘踞水域的QP-15护航船队返航。然而,正当舰员们准备尽情欢度圣诞时,舰长通过扩音器宣布,军舰将在23时整点启航,增援驶往苏联的JW-51B护航船队。欢快的气氛转瞬消散,面色凝重的舰员们纷纷前去备航,人人心中思忖着前方航线潜藏的危机:那条被丘吉尔称为“世界上最糟糕的航程”的海上通道正等着他们前去涉足。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闪击苏联。由于缺乏准备,苏军在战争初期连连后退,局势一度岌岌可危。为支援东方的盟友,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决定开辟通往苏联的海上护航航线,为后者运去亟需的战争物资。鉴于当时的战局,通过波罗的海或黑海抵达苏联港口已不可能;前往波斯湾或远东港口的运输需经历漫长航程,而且物资上岸后还要进行数千公里的铁路运输。相比之下,最便捷的援助通道无疑是让护航船队从英国或冰岛水域出发,驶往苏联西北部位于北极圈内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在无冰期时航线可延伸至科拉半岛对面的阿尔汉格尔斯克。
图2.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在地图上的位置
在决定向苏联提供援助时,丘吉尔不得不搁置自己强烈的反共立场——对苏联的军援既是英国向斯大林抛出的橄榄枝,也是构建击败希特勒的军事同盟的重要一步。1941年11月,美国人追随英国人的步伐,也开始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援助:早在1941年年初,由于英国等在向所谓“民主国家的兵工厂”美国购买军火和其他物资时不断花光他们手头的现钞和黄金等硬通货,罗斯福总统遂提出,他应当被授权向那些被认为对美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国家“租借”军事装备和其他物资,这也是《租借法案》提出的背景。最终,该法案作为美国国会的第1776号法案,顶着不小的压力(反对者称“这笔交易无疑会使每四个美国孩子中就有一个被工作的重负压倒!”)于1941年3月11日正式生效(反对者包括从孤立主义群体到德裔美国人协会在内的各种团体)。
自1945年以来,历史学家们便围绕着英美等国向苏联提供的援助物资对东线战局究竟具有多大的实质性军事意义展开了激烈争论(有观点甚至称,北极护航行动的主要作用在于维系美英苏三国同盟关系),而这一争论深受冷战时期政治氛围的影响。丘吉尔在其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对北极护航行动的叙述,主要聚焦于与斯大林的外交交涉。1941~1942年间苏军损失惨重,维持北极护航行动成为英美不间断支持苏联盟友的重要姿态之一。
图3.1941年3月1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租借法案》
由于迟迟未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缓解苏军的压力,为对东线战局提供助力,派遣北极护航船队提供物资和对纳粹德国开展战略轰炸攻势成了英美两国的切实手段。1941~1942年间,苏联方面也多次向西方盟国提出要求,希望能增加各类物资的供应,并对西方盟国在压力下中断护航船运行动的试探性言论表示反对。然而,口头上表达提供援助是一回事,在严酷的北极气候和德军的武力干扰下维持通往苏联的海上补给线是另一回事。
北极护航行动的第一阶段从1941年8月持续至1942年3月,在此期间,共有13支护航船队(114艘商船)驶往苏联北部港口,另有9支护航船队(100艘商船)返航。由于此时东线战局总体上对苏联一方不利,因此德国人确信他们将在东线战场取得最终胜利,故仅采取了有限行动干扰西方盟国前往苏联的航运,在此期间也仅有2艘商船被击沉。
不过,即便没有德军的袭扰,北极护航行动本身也是一场考验人力与机械设备极限的持久战。在北极冬日的漫漫长夜里,护航船队必须在浮冰边缘迂回航行,同时保持队形完整,这对船队指挥官、护航编队指挥官及舰桥上的瞭望哨都提出了严峻挑战。高纬度航行会面临特殊的难题:阴云密布常使太阳和星辰无从观测,无法用六分仪等设备导航或定位;恶劣的天气使能见度严重不足,信号旗与灯光信号在大雾中难以辨识;靠近北磁极有时会使磁罗经失准,望远镜等设备更是常被霜冻覆盖而无法使用。
图4.这艘被“冰封”的英国军舰正在北极海域巡逻,照片摄于1941年4月。战争期间,正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同盟国将约450万吨物资成功运抵苏联
波涛汹涌的海面
除前述困难外,海面上漂流的浮冰是另一个严重威胁。除非是专门为北极环境建造的破冰船或其他特种船舶,普通军舰和商船的船首结构根本无法承受巨大冰块的撞击;螺旋桨在布满碎冰的海水中工作也极易受损。此外,由于之前很少考虑这种作战环境,导致大多数舰船居住舱室的保温措施不足。严寒、暴风雪和滔天巨浪导致航行期间船体上层结构不断结冰,这不仅会瘫痪包括武器系统在内的各种机械设备,更会改变舰船的重心,使其极易发生翻覆。船员们不得不用斧头、铁锤、铁锹和蒸汽软管清除甲板上的积冰,这意味着必须在零摄氏度以下的低温中不断派遣人员登上甲板进行凿冰和铲雪作业。
图5.皇家海军“万西塔特”号驱逐舰(HMS Vansittart)的舰员们清理了舰上的约200吨冰雪,照片摄于1943年2月。在零摄氏度以下的环境中,厚冰不断重新结成,若不及时清除,可能导致舰上的武器冻住失效,甚至导致舰船倾覆沉没
一位当年走过北极航线的老兵后来这样记录道:
如果不移开冰块,船只就会大角度侧倾,有翻沉的危险我们只能用锤子、刮刀等任何能找到的工具去凿冰。环境极其恶劣,甲板上的金属栏杆根本不敢碰,一碰手就会立刻被粘在上面。冻伤时刻威胁着北极航线上船员们的性命,在这样的低温下,哪怕在海水中浸泡几分钟也几乎等于判了死刑。在持续低温、潮湿的环境中一连航行数日,船员和船只都经受着巨大的考验。
唐纳德·古德布兰德是“顽固”号驱逐舰上的一名电报员,他在驶往苏联的途中记录了自己对在海上度过的圣诞节的印象:
北冰洋上的圣诞节充斥着站岗值勤、擦洗甲板、清理餐厅的残局摔碎的盘子、浸透了食物和呕吐物的衣服以及形形色色的杂物,在餐厅甲板上形成湿漉漉的团块。当舷窗及其内盖紧闭,污浊的空气到处弥漫,水流从通风口倾泻而下,舰体在疯狂的颠簸中剧烈摇晃时,这些污物团块便在甲板上来回滑动。
图6.北极寒冬中,在一艘执行护航任务的盟军轻巡洋舰后甲板上,一位士兵正在执勤。据那位当年走过北极航线的老兵回忆说,甲板上的金属栏杆根本不敢碰,一碰手就会立刻被粘在上面
在严冬的北极深处,太阳永不升起(极夜);而到了夏季,它又永不落下(极昼),这为德军拦截从挪威北角驶往苏联的护航船队提供了不少机会。到1942年3月,德军用于拦截北极护航船队的兵力已大幅增强:约260架德国空军的攻击机随时准备空袭护航船队,另有多艘潜艇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吕佐夫”号袖珍战列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及为它们护航的驱逐舰协同作战。不久之后,“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也加入了德国海军在挪威海域的战斗序列。可以说,德军将残存的主力水面舰艇悉数集中到了北方海域,以威胁驶往苏联的护航船队。随着兵败莫斯科城下,德军在东线的战场态势已然显现出失败的迹象,切断北极航线成了他们扭转东线战局的关键手段之一。
从1942年3月到1943年3月的一年里,北极护航船队几乎成了这条航线惨烈程度的代名词:在此期间,共有10支护航船队、265艘商船驶往苏联,另有11艘独立航行的商船。最终,有60艘商船未能抵达目的地,另有22艘船在返程途中因德军空袭、触雷和遭遇恶劣海况而沉没(返航的船只编成了9支护航船队,外加27艘独立航行的商船)。
在这当中,损失最惨重的当属几乎全军覆没的PQ-17护航船队。该护航船队于1942年6月27日从冰岛启航,下辖35艘商船,共载有4600辆坦克和机动车辆、300架战斗机和15多万吨普通货物。7月4日,该护航船队因错误地判断德军主力舰“提尔皮茨”号即将来袭而分散航行,结果导致24艘商船沉没。这次惨重的损失迫使同盟国方面暂停了护航船队的活动,并开始全面审视护航机制及其战略价值。
图7.躲在挪威峡湾中的德国海军“提尔皮茨”号战列舰,舰体进行了一定的伪装
相反,德军指挥高层则对这一巨大战果欣喜若狂。1942年8月26日的德国海军元首会议记录显示,他们认定“潜艇与战机彻底摧毁PQ-17护航船队的举动,已迫使敌人暂时放弃这条航线,甚至有可能彻底改变其整个物资补给体系。向俄国北部港口的补给对盎格鲁-撒克逊人发动的整场战争仍具有决定性意义,他们必须维持俄国的实力以牵制德国军队。”
英勇的防御
直到1942年9月2日,在包括航母编队在内的强大护航兵力的支援下,PQ-18护航船队才从苏格兰的埃维湾(Loch Ewe)启航。到1942年年底,随着同盟国护航船队交通线的逐渐恢复,德军海军需要作出进一步的有效应对,这也让后者承受的压力日益沉重。1942年12月22日,JW-51B护航船队从埃维湾启航。圣诞节当天,英国海军第17驱逐舰队下属的“顽固”号驱逐舰等五艘舰艇加入护航船队,这既是对已有护航兵力的增援,也是为可能爆发的与德军水面舰艇的交战而做的准备。12月31日,船队遭德军“吕佐夫”号袖珍战列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及六艘驱逐舰的袭击,护航舰艇成功地将德军袭击舰阻隔于商船编队之外,直至皇家海军的轻巡洋舰“谢菲尔德”号与“牙买加”号赶到,德军舰队才被迫撤离。此次战斗也称为巴伦支海海战,盟军护航兵力损失了一艘驱逐舰和一艘扫雷舰,不过商船未受损失,德军也损失了一艘驱逐舰。最终,护航船队于1943年1月4日抵达苏联科拉半岛北岸的深水峡湾科拉湾。
图8.1942年9月,一艘英国军舰在护航PQ-18船队时向来袭的德军飞机开火。这是自1942年7月PQ-17护航船队惨遭24艘船沉没的惨重损失后,盟军方面组织的首次护航行动。PQ-17船队的悲剧引发了盟军内部对护航船队行动价值的严格审视
德国海军舰艇在巴伦支海海战中的低下表现让希特勒大发雷霆,他一度要求退役德国海军硕果仅存的几艘主力水面舰艇,把舰炮拆下来装到陆地上的要塞里。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元帅因拒绝接受希特勒的这一决定而辞职,随后其总司令一职由潜艇部队司令卡尔·邓尼茨(他于1943年1月30日被晋升为海军元帅)接任。尽管在邓尼茨的巧妙运作下,成功挽救了德国海军的大部分水面舰艇免于被退役拆毁的命运,但1942年圣诞节期间JW-51B护航船队几艘驱逐舰英勇的防御却让这场发生在遥远北极海域的战斗凸显了北方航线对二战德国海军的战略性影响,即最终使希特勒彻底放弃了维系一支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水面舰队的想法。
与纳粹德国海军承受着来自上层的、阻碍拦截盟军护航船队的巨大政治压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盟国内部展现出了维持对苏物资供应的坚定决心。例如,1943年2月3日,曾在1941年和斯大林会晤过的丘吉尔的政治盟友比弗布鲁克勋爵在下议院称:
必须采取更大力度的援助行动以确保俄国赢得战争。我们必须将物资运到那里,说什么护航体系困难重重、路途遥远、航线跨越多个海域、船只难以调配等,这些都是没用的借口。
图9.英国工人举着英苏两国国旗,站在准备运往苏联的“瓦伦丁”步兵坦克上留影
随着护航行动的持续开展,挪威海域逐渐从德国海军骄傲的围场变成了坟场。1943年9月,“提尔皮茨”号战列舰遭英国袖珍潜艇重创。而在这一年的节礼日(即圣诞节后的第一天,12月26日),“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从阿尔塔峡湾出航,试图拦截由英国驶往苏联的JW-55B护航船队,结果被皇家海军“约克公爵”号战列舰、“贝尔法斯特”号巡洋舰等舰艇联手击沉。1944年4月,曾被特种潜艇炸伤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又遭从英军“胜利”号和“暴怒”号航母上起飞的舰载机的空袭而受损。至1944年11月,这艘被称为“北方的孤独女王”的欧洲最大的战列舰已沦为挪威海岸的近海浮动防御炮台,最终在英国皇家空军第9中队与第617中队“兰开斯特”轰炸机投下的“高脚柜”重型炸弹的轰击下侧翻沉底。
随着德国海军在北方海域的实力不断被削弱,从1943年4月至1945年5月间,北极航线的盟军损失情况大为缓解:在18支前往苏联的护航船队(共计485艘商船)中仅损失了5艘船,18支返航船队(共计454艘商船)也只损失了8艘船。至战争结束时,约有78支护航船队成功在英国与苏联之间进行了往返,盟军方面共损失约85艘商船(它们搭载的物资总量超过20万吨,约占装船运往苏联的物资总量的4.4%)及24艘军舰(比较著名的有“爱丁堡”号轻巡洋舰与“特立尼达”号轻巡洋舰);作为对比,同一时期德军海军损失了包括31艘U型潜艇在内的38艘舰艇。此外,同盟国在大西洋之战中损失的商船总数为654艘,北极航线的损失数约占其中的13%;而且夸张一点说,损失在船运往摩尔曼斯克港途中的坦克有数千辆之多,这一数字恐怕超过了二战中任何一场单独战役损失的坦克数字。人员方面,北极护航船运行动的损失相对来说不算太大:共有829名商船水手和1944名皇家海军官兵丧生。
“最有用”的援助物资
通过北极航线,英美盟国将包括约7000架飞机和5000辆坦克在内的约450万吨各类物资安全运抵目的地。不可否认,这些飞机、坦克和物资在东线战场上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弥补了1941~1942年间红军的惨重损失。
图10.停放在英国的一处码头上,准备装船运往苏联的英制“玛蒂尔达Ⅱ”型坦克
在1941~1942年间,德国把战争绞索套在苏联人脖子上的危急时刻,苏联几乎什么物资都缺,对所有通过北极航线运来的物资都来者不拒,可以说什么都是最需要的,哪怕其中包括一些英国人和美国人自己都不愿意用的东西(比如P-39战斗机)也是如此。不过,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间,俄国人对“哪些援助物资是真正最有用的”这一问题的结论越来越明确。这些物资包括以下几种:
(1)辛烷值为100的航空汽油。如果想要使活塞式飞机发动机的大部分性能都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用这种燃油。生产这种燃油需要精密复杂的化工设备,这些设备是苏联人所缺少的。相反,英美等国却拥有成套且成熟的此类生产设备。换句话说,这种燃油的援助量与苏联空军能否击败德国空军有直接的关系。
(2)卡车。即便以英美的标准来衡量,苏联人从西方盟国那里接受的坦克也是些过时的型号,比如绰号“七兄弟的铁棺材”的M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甚至有说法称苏联人要求西方盟国别再送坦克来了。但是,战争期间,几乎全部的苏联汽车工业都转产坦克了,这导致苏军非常依赖美国援助的性能出众的军用卡车。约43万辆军援汽车的到来,大大提升了红军的机动能力,充分缓解了从波罗的海到黑海这条快速向西推进的战线上苏军大纵深作战的后勤补给无法及时跟上先头部队的难题。在这些汽车的保障下,到1944年时,苏军已能在整个东线战场的全范围内连续不断地发起攻势。
图11.通过《租借法案》提供给苏联的大批美制军用卡车
(3)防水电话线。这又是一种需要高标准制造工艺的产品。二战期间,苏联国产的电话线对防水无硬性要求,这导致其生产的电话线常常在浸水时发生故障。援助的电话线的防水性要好得多。由于苏军更愿意进行有线通信而非无线通信(以防德军监听),因此对红军而言,防水电话线是一种颇具价值的援助物资。
(4)无线电设备。二战前,苏联的电子工业并不发达,其直接结果就是在战争初期,苏军大多数坦克和飞机上都缺少无线电设备。一般情况下,只有高级指挥员的飞机或坦克上才有一台无线电设备,他们通过这台无线电设备与更高级别的指挥员保持联络,而向下级下达命令或指示则要通过手势信号或旗语等方式来进行。在激烈的战斗中,这无疑是非常不便于指挥的。美国通过北极航线等向苏联提供了约34万台无线电设备,在很大程度上充分保障了红军的战场通信。随着战争的进行,绝大多数苏军飞机和坦克都至少安装了一台无线电设备,能够及时收到上级下达的命令。
除了上面列举的之外,还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援助物资,其总量虽然不多,但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用于装饰红军军服的黄金编织饰品,据说这东西在提升红军军官(佩戴这东西的人)和士兵(朝这东西敬礼的人)的士气方面颇为有用。
图12.通过《租借法案》提供给苏联的飞机
据估算,二战期间同盟国援苏的物资总价值约为120亿美元,约合今天的5000~6000亿美元,当然其中不少“沉没成本”未被苏联人接收到,包括在船运过程中损失的物资、船员们自己消耗的物资以及管理成本。其中,北方航线的货运量约为同盟国援苏物资总量的四分之一。当然,苏联人也不是单纯的接受方,其也通过所谓的“逆向租借法案”向英美等国提供了不少商品,如金属矿石等。有说法称,二战中包括苏联在内的其他国家“逆向援助”给美国的物资总价值约为100亿美元,而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的各类军事装备、物资等折合起来接近510亿美元,总共提供给了约45个国家。
迟来的荣誉
客观地说,北极护航行动在加强苏军的物资保障方面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在构建美英苏反法西斯同盟关系、共同击败希特勒和纳粹德国方面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不过,其对同盟国胜利的真正贡献需要从更大的战略层面上审视:这些护航行动构成了一条威胁第三帝国的海上北方战线,后者被迫将数以百计的战机和舰艇、数千吨各类物资、数以万计的人员调往遥远的北极地区,而这些原本可用于增援东线德军,或用于打击地中海的盟军护航船队,或干扰盟军在英国的兵力集结,阻碍盟军反攻西欧。那些在北极海域活动的德军潜艇和水面舰艇无法开往大西洋或印度洋作战,那些用于为这些舰艇提供掩护和空中支援的德国空军中队也无法用来拦截轰炸德国工厂和城市的盟军轰炸机编队。
图13.执行北方航线护航船队任务的船员,照片摄于1942年
此外,驶往苏联的护航船队,以及英国皇家海军针对挪威的德军水面舰艇开展的一系列作战行动,进一步凸显了挪威在面对西线盟军两栖登陆时的脆弱性,这反过来迫使德国在挪威维持了数十万人的庞大陆军兵力。不难想象,这样一支部队哪怕抽调一部分投入其他战场,也会对战局产生不小的影响。根据利德尔·哈特的“间接路线战略”,盟军的北极护航行动堪称海权发挥战略影响的经典范例:它不仅对遥远而关键的战场产生了实质性影响,迫使敌军调离其他战线所亟需的兵力、武器装备,同时通过两栖作战和航母舰载机构成了高度机动化的威胁。
欧战结束后,随着铁幕的降下,那些在冰海与烈焰中参与护航行动的同盟国水兵的功绩逐渐被笼罩在了冷战的阴影之下。1985年后,随着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的推行,作为缓和与西方国家关系的举措之一,苏联政府向健在的参加过二战北极护航行动的英国老兵颁发了勋章,这一举动甚至一度成为英苏两国外交中的焦点事件。直到今天,俄罗斯驻英国大使馆的官网上仍这样写道:“盟军水手们在漫长而危险的护航航程中展现出了真正的英雄主义,他们在北极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连续不断地遭受敌军袭击。这些为胜利奋不顾身战斗的男女船员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被铭记与尊崇。”相比之下,直到2012年年底,即距事件发生已过去七十年后,英国政府才最终设立他们铭记这场战役的勋章——北极勋章。对那些曾在北极圈以北奋战过的冰海水手们而言,这份荣誉终究来得太迟了一些。
图14.北极勋章,专门颁发给参加过北极护航船队的老兵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作者“阿登的苦林”其他文章可以从下面的链接进入阅读:
按天配资-国内配资官网-免费炒股配资-炒股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