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外出时,总是采取低调、简约的方式,尽量避免声张与骚扰。他不允许别人迎接,也不通知外界,绝不兴师动众让人们“热烈围绕”。这种不事张扬的做法,体现了他对个人隐私和工作环境的重视。
1965年5月21日下午,毛泽东前往井冈山,途径谭家码头,过洣水河时,正巧在船上,他向护士长提起:“谭震林是攸县人,他的老家就坐落在洣水河畔。”此时,谭震林副总理正身处于攸县,计划着自己的工作。 谭震林的侄子谭建仁向人们讲述了家庭的渊源:“三伯谭震林是在洣水河畔长大的。我们家祖先来自茶陵,明朝时迁移至攸县泽田,如今被称为皇图岭乡。后来在清朝又搬家到攸县的珍珠巷。我爷爷潭肇乾有八个儿子,三伯在家中排行第三,名叫衍远。珍珠巷在解放后被改称为潭家码头,我们家距离毛主席当年过汽渡的地方不到50米。5月21那天,我们竟一无所知,根本不知道毛主席会从这里经过,三伯谭震林也没有察觉到。实际上,解放后,三伯已经八次返回攸县进行视察。而在1965年5月,那天正是他在乡村与公社的大队干部进行谈话,县志里也详细记录了这一事件。如果三伯知道毛主席过洣水河,肯定会提前赶到家乡,在河边恭候毛主席,也许我们全家都有机会见到这位伟人的风采。” 毛主席的到访让谭震林都毫不知情,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一直以来的低调作风。不高调、不张扬,使得其他人也失去了与毛主席相见的机会。正因为此,谭建仁等人都错过了亲眼见证毛主席的机会。关于这一事件,陈冠任所著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一书记载了其中的细节。此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成为年度畅销书之一,并曾在中国军事畅销书榜单中名列前茅,显示了它在读者心中的热度和影响力(如图所示)。通过这种叙述,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也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毛主席的深切怀念和崇敬。
发布于:天津市按天配资-国内配资官网-免费炒股配资-炒股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