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纪还小,还只是个孩子,你就不能迁就他一下吗?”
一家四口公然对一个弱小的小女孩进行“围攻”,而孩子妈妈对女孩也没有丝毫的怜悯,甚至主动叫嚣着要“报警”,难道说孩子年龄小就能够当“挡箭牌”吗!
这件事开始于一次从深圳飞往大连的航班,事情的源头是小林坐在飞机上的一个十来岁男孩,这个男孩几乎不停地用脚踢小林前面的座椅,或者用膝盖撞击着,动作非常频繁让人忍无可忍。
最开始,小林尽量克制没有立刻爆发,她转过身多次轻声提醒男孩的父母,让他们管一管自己的孩子,告诉他们:“小朋友,请不要再踢椅子了,已经影响到我了。”
展开剩余85%但她的提醒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男孩的父母完全没有表现出想管教的态度,低头玩着手机,嘴上说了句“知道了”,但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去约束孩子。
每次她转过身去看,都是父母无动于衷,孩子依旧在做着让人无法忍受的小动作,尽管如此,小林依然尽量忍耐,她没有立刻与他们发生冲突,而是希望对方能够自觉一些。
而这样的忍让只让情况变得更加恶化,男孩的行为一点没有改变,反而越来越肆无忌惮,渐渐地小林的耐心被磨光了。
终于,在连续一段时间的折磨下小林情绪爆发,她转身大声斥责后排的父母,她没有再忍耐,直接把心里的不满说了出来。
这一次,她的怒吼终于奏效了,男孩停止了踢椅子,飞机上的气氛也暂时恢复了平静,而真正的风暴并没有结束。
飞机快要着陆时,所有乘客都已系好安全带准备回到座位上,正当小林沉浸在即将结束的旅程中时,那个男孩再次出现在她的视线里,他站起身毫不客气地走到小林的座位旁,突然用肩膀狠狠撞向了她。
小林当时正戴着耳机听着东西,根本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这一撞一下子就把她刚买的新耳机撞飞了,耳机一下子掉进了座椅之间的缝隙里,缝隙空间很小,她一时间怎么也找不到。
她要求男孩的家人帮忙找耳机,并希望对方能道个歉,而男孩的母亲却冷冷地回应:“掉了就掉了,别吓着孩子”,这句话直接把小林的怒火点燃了。
原来,对于这位母亲来说耳机的价值根本不值得一提,在她眼中孩子可能受惊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她认为无论男孩的行为是否合适,都不应受到责备,因为他是个孩子,而孩子的情绪比别人的财产和感受更重要,这种态度让小林无法接受,心里积压的愤怒爆发了。
但这还没完,男孩的母亲开始指责小林:“你太过分了,他还只是个孩子,你就不能体谅他一下吗?”
她似乎认为自己孩子的行为只是“调皮”而已,而小林的大声斥责才是真正的“过分”,更令小林气愤的是,这位母亲竟然威胁要报警,仿佛自己才是受害者。
随着冲突的升温,飞机停稳后事态迅速恶化,男孩的父亲和其他几位亲属加入了争吵,开始围攻小林。
他们的力量明显更强,父亲抓住小林的手臂,母亲在背后推搡,其他家人也在旁边帮忙,场面一下子失控,小林被打倒在地几乎无法反抗。
空乘人员和其他乘客立刻赶来劝解,但局势已经无法控制,一些乘客拿出手机录下了整个混乱的过程,并很快将视频发布到社交平台,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
事件最终引起警方的介入,涉事双方都被带到机场警察局接受调查。
事件在网络上爆发后,很快引起了广泛讨论,有网友根据视频中的口音和一些细节,开始挖掘这个家庭的背景,虽然这些信息未经证实,但却给了大家一个观察这个家庭行为模式的角度。
有传闻称,男孩的父亲在大连经营建材市场,平时行事霸道甚至有过在KTV打架的经历,虽然这些说法的真实性尚不清楚,但它们让人不得不思考,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中的影响有多大。
从飞机上的行为来看,这个家庭的表现充满一致性,男孩在飞机上不停地踢座椅,父母不仅没有制止,反而对小林的提醒视而不见。
母亲的反应更是让人震惊,她冷冷地回应“掉了就掉了”,而不是安抚小林的情绪,小林请求道歉时母亲不仅没有道歉,反而指责她“太过分”。
当冲突进一步升级,父母和其他家人联合起来对小林进行围攻,场面十分混乱,这种行为模式反映了一种家庭教育的缺失,也透露出“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现实。
许多人认为,男孩表现出的暴力和报复心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家庭中逐渐形成的,在一个父母习惯性保护、纵容错误行为的环境里,孩子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行为不受制约。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知识,更是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若父母本身就信奉“谁强谁有理”,那么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必然难以学会尊重别人和遵守规则。
事后警方回应称正在调查此事,然而小林的态度非常坚决,她表示“绝不和解”,对于她来说这件事已经不再只是一次不愉快的旅程或一副损坏的耳机的问题,而是关乎个人尊严和社会公正的根本问题。
发布于:四川省按天配资-国内配资官网-免费炒股配资-炒股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