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有传承千年的“六艺”:砭、针、灸、药、导引、按跷。每一种都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它们以“四诊合参”为前提,以“上下内外表现”为靶标,以“适应症”为中心,共同发挥作用,临床形成众多治法论断。
在各种治法和论断里,有4句话比较经典:一是“治风先治血”,二是“治水先行气”,三是“治火先存阴”,四是“治湿先运中”。
很多人对第一句话印象深刻,后面的三句不太了解。其实它们反映了临床常见四大病邪“风、水、火、湿”的治疗思路。
我们来初步剖析这4句话的基本含义:每句话都是5个字,第一个字体现“辨证论治”,第二个字体现“邪祟表现形式”,第三个字是“优选治疗手段”,第四和第五个字是“具体路径”。这4句话都是告诉我们,治疗优先考虑从什么角度突破。
无论是治风先治湿,治水先行气,还是治火先存阴,治湿先运中,这4个治疗要诀,有3个共同点:一是结合了中医阴阳五行理论,通过调理相关脏腑功能恢复健康;二是体现了预防性的治疗导向,防止病情加重或复发;三是有标本兼治的思想,体现“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思路,值得中医和患者认真品味。
风、水、火、湿四大邪祟,每个病邪的特点不同,风是“善行数变”,在表易出现皮肤病,在里易诱发疼痛;水是“重浊黏滞”,易影响脏腑和四肢,出现水肿、痰饮等问题;火是“炎上炽盛”,易耗伤津液,引起高热和虚损;湿是“黏腻内停”,易困住气机,带来全身性的问题。
中医如何理解这4个治疗要诀?我们逐个来分析。
一、治风先治血
这句话完整的表述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最早由宋代《妇人大全良方》提出:…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之宜先养血…。后来明代《医宗必读》进一步推广总结,用于各种痹症;清代从内科拓展到外科。
历经数百年发展,“治风先治血”体现了很强生命力,现在老一辈的人,大多数都知道这句话。
治风先治血,适用于中风、痹病、皮肤病等病症,随着临床应用深化,在外感病、内风类疾病也有许多治疗心得。
“风”是自然界的现象,也可类比为人体内部的乱象,所以分为“内风”、“外风”,风的威胁不可小看,有“风为百病之长”的忠告,因为它捣乱很少单个行动,老是和寒、湿、暑、燥等勾结,组团袭击。
风性善行数变,行无常形,但在外能引起肌肉腠理闭阻、关节肿痛、皮肤瘙痒,在内可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
风和血之间是什么关系?一方面,风为阳邪,血为阴津,当阴血不足,阴阳失衡,阳气偏亢,阴不制阳就虚风内动,如果血分有热,则热极生风,或者血瘀也容易生热,典型的就是荨麻疹。另一方面,人体气血是相互平衡和支撑的,营卫各司其职,一旦气血不和,营卫不利,很容易被外邪尤其是风邪入侵。
由此可见,治风关键突破口在治血,但反过来说,并非所有的风病都从血入手,只有风和血相互干扰纠缠的病症,才重点考虑治风先治血,包括养血、凉血、活血等。
经典方剂包括:四物汤配消风散——治皮肤风病为主;大秦艽汤——治风邪初袭经络的问题;独活寄生汤——治风寒湿痹;镇肝熄风汤——肝阳化风,肝风内动的治疗。
二、治水先行气
“治水先行气”的说法,远没有“治风先治血”那么有名,但它的历史要早得多,最早雏形见于《伤寒论》,后世总结的“温阳利水”、“化气解表利水”,都是“治水先行气”的体现。
水湿是《伤寒论》辨治的重要内容,因为水逆冲鼻咽,就是咳痰流涕;水寒袭肺,就是咳喘不停;水停肌表难以透出,就是无汗高热;水停中焦,就是胃痞呕吐;水泛下焦,各种冷肿痛大量出现。
总结起来,水湿为患,可集中表现为水停心下——心下悸,水饮内停——气逆冲胸,水气外溢——浮肿和小便不利,在上焦表现为小青龙汤证,在中焦表现为泻心汤证,在下焦表现为五苓散证。
水和气之间是什么关系?人体的水液流动,依赖于气的推动,水液运行的原动力就是气化。如果气滞,那么水停首当其冲,多表现在中焦,而最关键的是,气行则水化,中医临床发现通过温阳化气、宣畅气机,能解决水湿困扰。
治水先行气,本质是通过恢复、加强气化功能,缓解和治疗众多水湿病症,从五脏六腑看,创立了宣肺利水、温肾利水、清热利水、健脾利水、峻下逐水等形式,方剂有五苓散、真武汤、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
三、治火先存阴
“治火先存阴”,是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的体现,最早提出于《黄帝内经》,初步实践于《伤寒论》。“火”对身体有两面性,适量的火能温煦全身,暖和脾胃心肺,但火偏多,就是健康隐患,民间俗称“上火”就是其中表现形式之一。
上火有两大机理:一是人体明显感到邪热,或因过量食用辛辣引起,这是实火,要清凉降火;二是阴虚致阳盛,阴不制阳,产生虚火而上浮,要养阴清热。上火主要体现在新、肺、肝、胃、肾五脏,各有虚实。要对症
祛火,辨明虚实治火。另外临床还有火毒证,是拖得过久引起疮疡、斑疹等问题,比较少见。
治疗上火,为什么要存阴,两者是什么关系?从生理关系看,阴阳互根,先有阴再生阳,也就是“阴为阳之基”,没有阴津的打底和滋养,火热是无法产生和维持的,而临床的火证,无论是少阴化热、热扰胸膈,还是阴虚火旺,都是“火盛伤阴”引起,火热之邪最易损耗阴津,而阴伤又可加重火势,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治火的本质和落脚点一定要放在滋阴降火上面,不能单纯地一味清热,易伤正气,配伍养阴滋阴的药对、药材,能保护阴津,防止过度耗伤。
治火先存阴通过先保护或补充阴津,来治疗火热病症,是“既病防变”的生动体现,经典方剂有黄连阿胶汤、猪苓汤、栀子豉汤、知柏地黄丸、青蒿鳖甲汤等。
四、治湿先运中
“治湿先运中”,是中医治疗湿邪的重要原则,出自《黄帝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分为外湿与内湿,外湿多见于环境潮湿,以肢体沉重、头胀身困、筋脉拘紧不利为主。内湿是内部运化升清不畅,引起酸、沉、泻、吐、肿等问题。
而且湿邪有明显的季节性,当湿与寒纠缠,就是寒湿,与热勾搭,就是湿热,还有的痰证与湿邪互结,形成痰湿。在病位上,可见上焦、中焦、下焦三个主要区域,各有不同治法。
治湿为何要先运中?中就是中焦,也就是治湿要先解决中焦问题,中焦作为枢纽,脾胃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水液正常运化,依赖于脾胃。脾与胃互表,脾最容易受到脾虚困扰,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引起湿邪困脾,而后加重脾虚,形成恶性循环,引起的病症多见于寒湿困脾、水湿内停、湿热发黄等问题。
中医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运脾化湿的思路,就是通过健脾益气、温中燥湿恢复脾运,当脾胃升清降浊问题缓解,湿邪也就解决了。
治湿先运中,本质是恢复中焦功能,让中焦处理能力从“懈怠”到“积极”的转变,湿邪就可解决。治湿的方法有很多,畅运中焦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经典方剂有藿香正气散、平胃散、苓桂术甘汤、理中汤、三仁汤等。
中医“治风先治血,治水先行气,治火先存阴,治湿先运中”,这4句话反映了五行相克相生,气血津液运行流转,治疗求标本兼治的思路,治风先治血,重点讲的是肝木,治水先行气突出了气化,治火先存阴和五火相关,重点是心火,治湿先运中,与脾土有密切关系。
这4种治法,还可联合使用,现代临床在解决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方面有广泛应用,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
无论哪一种治法,临床要重视辨证,搞清虚实寒热表里,对症下药,遵医嘱用药,中病即止。
按天配资-国内配资官网-免费炒股配资-炒股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