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一家百年机床厂里,生锈的传送带缓缓移动着。76岁的瓦西里师傅,每天工作十小时,带领着两个越南籍学徒。他擦拭着满是油污的双手,无奈地叹息:“厂里承诺干到八十岁给双倍退休金,但谁知道这厂子还能撑多久?” 这幅景象,正是俄罗斯当前严峻劳动力短缺问题的缩影。
克里姆林宫内,一场关于俄罗斯未来命运的激烈辩论正在进行。安全委员会上,强硬派坚持继续征兵,誓要“打到胜利”;而经济派则拍案而起,怒吼道:“再抽壮丁,西伯利亚的输油管都要停摆了!” 地方政府也开始各自为战,车里雅宾斯克州长甚至私下联系印度使馆,许诺提供三万个劳工名额,并承诺为此单独设立印度领事馆。 边境小城别尔哥罗德的商店招牌已换成俄中双语,中国批发商正迅速接管当地的超市。
俄罗斯劳动部长科佳科夫在普京面前直言不讳:到2030年,俄罗斯将面临1100万劳动力缺口,相当于全国七个工作岗位就有一个空缺。工厂流水线停工,卡车司机短缺,甚至连生产导弹的兵工厂都招不到年轻技工。 这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并非凭空而来。
展开剩余75%持续三年的俄乌战争,如同一个吞噬青壮年的无底洞。俄军累计征兵超过42万人,每天约有500名士兵伤亡,超过20万青壮年永久性地离开了劳动力市场。 与此同时,超过一百万人逃离家园,仅2022年3月到11月,就有近百万俄罗斯人涌入格鲁吉亚寻求庇护。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街头,也出现了大量操俄语的年轻人,其中不乏IT程序员、工程师和医生。 一位莫斯科科技公司老板心酸地抱怨:“去年团队里还有26个程序员,现在只剩下9个了,剩下的都是50岁以上的老员工。年轻人不是去当兵了,就是逃到迪拜去写代码了。”
俄罗斯的人口结构也正经历着剧变,5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高达30%,创下历史新高。工厂流水线上,60岁的老大爷和18岁的学生并肩工作,构成了一幅令人唏嘘的画面。 生育率跌至1.4,远低于人口正常更替所需的2.1。普京呼吁女性效仿祖母辈“生八个孩子”,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生育补贴政策:生三胎退30%个税,生五胎退70%。然而,这些政策收效甚微。一位莫斯科超市收银员无奈地说:“我每个月工资才五万卢布(约合378美元),奶粉价格却涨了40%,再生孩子,全家都得喝西北风了!”
73%的企业面临招工难的问题,制造业、采矿业和运输业尤其严重。西伯利亚的铁矿场开出双倍工资,仍然招不到矿工。企业老板们不得不雇佣65岁的退休矿工,甚至找高中生来暑期兼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普京引以为傲的“2.8%失业率”,被央行行长纳比乌林娜戳破了真相:这低失业率是战争硬生生制造出来的,30万士兵被算作“就业人口”,兵工厂三班倒扩招15万人,甚至连战地救护车司机都成了抢手货。
劳动力短缺推高了工资水平,今年制造业平均工资上涨了23%,物价也随之飙涨。一条黑面包的价格从60卢布涨到了110卢布,退休老人拿着微薄的养老金,在超市货架前默默地发呆。
为了弥补劳动力缺口,俄罗斯政府开始引进外国劳工,计划从印度引进一百万劳工充实冶金厂,向朝鲜寻求建筑工人,甚至连斯里兰卡渔民都被招募到远东捕鱼。莫斯科地铁里出现了新的景象:戴着头巾的中亚妇女擦拭车窗,印度技工拿着图纸在站台换乘。 本地人抱怨“他们不会说俄语”,保守派议员则叫嚣“移民抢饭碗”。政府被迫妥协,要求新移民必须通过俄语考试,然而报名人数却远低于预期。
乌拉尔机械厂则尝试了一项新的措施:让女工操作吊车。 这在过去被视为“男人的工作”,如今车间里已经有40%是女性员工。
普京面临的难题,似乎难以找到答案。 战争、人口结构变化、经济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共同构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困境。 瓦西里师傅的无奈叹息,或许也是整个俄罗斯的无奈叹息。
"
发布于:四川省按天配资-国内配资官网-免费炒股配资-炒股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